“零跑像兔子和乌龟赛跑里的那只乌龟,一步一步往前走,不激进但打好基础,一步一个脚印。”
销量反超理想只是表象,零跑22.17万辆背后的残酷真相是:中国新能源市场已进入“价格持续下探”阶段。当13.3%的毛利率遇上1.3亿亏损收窄,这家被戏称为“半价理想”的造车新势力,用十年走完传统车企三十年路,却仍困在规模魔咒里。
朱江明或许比谁都清楚,年销50万辆目标只是生死线,百万级销量才是决赛入场券。眼下这场胜利,不过是长跑途中暂时的领跑。
所以当友商们忙着用夸张的营销话术争夺眼球时,零跑选择用一场干货满满的全新C11上市发布会,展示了其全域自研的最新成果——全新C11携800V高压平台、碳化硅电驱、激光雷达智驾系统等硬核配置登场。
更令人意外的是,在配置全面升级的情况下,价格体系基本维持不变。这种“加量不加价”的策略背后,是零跑经过十年积累后,开始进入技术红利释放期的直观体现。
展开剩余83%C11改款,零跑技术体系的“成人礼”
作为零跑品牌四年未改款的标志性产品,C11的这次升级堪称“脱胎换骨”。
在发布会后的专访中,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透露了一个细节:“今天我很想把竞品的HUD参数打在屏幕上,但同事拉住了我...我们的亮度、清晰度都比现有车商都要好。”这番欲言又止的对比,折射出零跑对自研技术的自信。
这种自信有其底气支撑。全新C11搭载的AR-HUD虽然显示面积为60寸,小于竞品的87寸,但实测亮度高出40%,在正午强光下依然清晰可见。更关键的是,这套系统实现了后视镜影像投射和电影播放功能。“夏天最猛的阳光下,我们的HUD非常清晰,亮度足够,细腻度也足够,可以放电影。”朱江明在现场的演示让不少媒体惊叹。
这种技术突破不是偶然。零跑的研发团队为HUD技术储备了两代产品,直到第三代才决定上车。“不能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,自动化投入三年内必须收回成本,否则要商榷。”朱江明的这句话,道出了零跑技术研发的实用主义哲学。
值得注意的是,C11改款后纯电版本占比飙升至80%,640km续航成为用户首选。这一数据印证了朱江明的判断:“新能源趋势已经不可逆,就像微信代替短消息,电子支付代替信用卡。”在零跑的产品逻辑中,增程只是过渡方案,纯电才是终局。
全域自研:从“人有我有”到“人无我有”
“能让零跑产品款款都有竞争力,一夜之间换装最先进装备且成本可控,这是别人很少具备的能力。”朱江明口中的“一夜换装”并非夸张。基于全域自研的LEAP3.0平台,零跑在一年内完成了C10、C16到C11的全系升级,这种平台化能力已成为其核心竞争力。
这种能力在成本控制上体现得尤为明显。曹力给媒体算了一笔账:“65%自研部件省去15%供应链毛利,竞品同样配置成本至少要加2万,现实应卖20万-25万。”这正是零跑能够“加量不加价”的底层逻辑——不是靠压榨供应商,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结构性降本。
用朱江明的话说:“不是跟供应商议价,议价永远是有限的...要靠创新集成,原来三个零件变成一个就能省百分之多少。”
自研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展。从最初的三电系统,到现在的AR-HUD、座椅等部件,零跑形成了一套清晰的筛选标准:高附加值、技术成熟度高、成本收益比合理。正如朱江明所言:“不是谁都自己去制造,我们熬了十年,电池电驱部门从15年建立至今才形成体系能力。”
这种审慎扩张的策略取得了实效。朱江明透露:“零跑产品卖得好说明使得住、耐用,电驱和电池包这两个自研部件几乎是零故障。”在新能源车普遍受质量质疑的背景下,这样的成绩单尤为珍贵。
二次创业,从“活下来”到“活得好”
“战争才胜利,还在盈亏平衡线上...不能快速放量就可能又掉下去。”朱江明用战争比喻企业发展阶段,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处境。上半年22万辆的销量(同比增长145%)固然亮眼,但要想实现全年50万+目标,仍需持续突破。
这种突破需要双线作战。在国内市场,零跑正在优化渠道结构,减少商超店,聚焦汽车城4S店...让投资人区域集中化;在海外,上半年2万辆的出口量(占比9%)只是起点,朱江明表示要“聚焦国内国际两个市场”。
产品矩阵的完善同样关键。ABCD平台目前仅打出C/D两张牌,按照规划,今明两年将密集推出新车型。“我们要打一个成功一个,让每款产品成为那个价格区间的市场明星。”朱江明对产品力的要求简单直接。
这种“明星战略”已初见成效。C10改款后月订单达1.5万辆,其中50%用户选择激光雷达智驾版;C11二手车价保持在15万+,形成新能源领域仅次于特斯拉的保值表现。用曹力的话说,就是以成本推算回来,把最大的让利给到用户,让大家选择每一款产品都是物超所值。
综述
“谈不上走到前面,只是说我能够不被淘汰。”朱江明这句谦逊的表态背后,是零跑对汽车产业变革的深刻认知。当行业陷入价格战泥潭时,零跑选择用技术升级替代简单降价,用全域自研构建护城河,用平台化能力提升迭代效率。
这种长期主义正在获得回报。从资本市场看,零跑股价从最低20多港元升至65港元,市值逼近千亿港元;从产品层面看,“每个用户对零跑的产品很难选择,觉得哪一款都好,非常为难”已成为甜蜜的烦恼;从技术储备看,舱驾一体芯片(8797)等下一代技术已箭在弦上。
正如朱江明所说:“零跑始终以工程师的文化,以自己的体系化能力,让产品始终走在行业最前沿。”在新能源淘汰赛加速的今天,这种“技术派”打法或许正是穿越周期的关键。全新C11的上市,既是零跑对过去十年的总结,更是面向下一个十年的宣言。
发布于:广东省股票配资15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